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 气候变化背景下稻农洪涝适应性工程措施采用行为研究: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调查
-
作者:吴春雅 刘菲菲
年份期号:
2015-第3期
刊名:农业技术经济
关键词:农户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气候变化 适应性工程措施 稻农
- 描述:本文采用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规模实地调查数据,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稻农洪涝适应性工程措施采用行为,利用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大部分稻农会采取适应性工程措施应对洪涝灾害,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农机排涝和开沟清渠。影响稻农洪涝适应性工程措施采用行为的因素包括年龄、文化水平、气候变化感知、家庭兼业程度、亲戚数量等稻农自身因素,还包括地形、土壤、水稻类型及村经济水平、水利设施状况、信息获取及政府政策的支持等外部环境因素。
- 气候变化背景下稻农洪涝适应性工程措施采用行为研究: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调查
-
作者:吴春雅 刘菲菲
年份期号:
2015-第3期
刊名:农业技术经济
关键词:农户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气候变化 适应性工程措施 稻农
- 描述:本文采用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规模实地调查数据,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稻农洪涝适应性工程措施采用行为,利用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大部分稻农会采取适应性工程措施应对洪涝灾害,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农机排涝和开沟清渠。影响稻农洪涝适应性工程措施采用行为的因素包括年龄、文化水平、气候变化感知、家庭兼业程度、亲戚数量等稻农自身因素,还包括地形、土壤、水稻类型及村经济水平、水利设施状况、信息获取及政府政策的支持等外部环境因素。
-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白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
作者:李言阔 钱法文 单继红 李佳 袁芳凯 缪泸君 谢光勇
年份期号:
2014-第10期
刊名:生态学报
关键词:鄱阳湖 白鹤 气候变化 种群数量
- 描述:分析了1983—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检验了白鹤种群动态与繁殖地和越冬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气候变量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年最大数量平均为(2 130±153)只,呈显著地线性增长趋势(R2=0.454,F=22.441,df=28,P=0.000),但年际波动较大。在越冬地,越冬当年10月、11月、12月的气候变量与白鹤种群数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越冬初期10月份和越冬后期翌年3月份的气温变量与第4年、第5年、第6年及第7年的白鹤种群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越冬地气候对白鹤种群大小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白鹤补充能量的关键阶段,而且越冬初期的气候可能也与冬季食物的数量或质量相关,因此这两个阶段的适宜气温可能有利于个体尤其是幼鹤的存活,使更多的个体参加繁殖,由于白鹤的性成熟年龄在3—5a,因此其对白鹤种群增长的有利影响会在3a以后表现出来。白鹤种群数量变化与繁殖地繁殖期的降水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7月份的气温变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6a前的10月份平均最低温度、2a前的10月最高温度及5a前的10月平均气温是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74.8%(F=23.807,df=27,P=0.000)。
-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白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
作者:李言阔 钱法文 单继红 李佳 袁芳凯 缪泸君 谢光勇
年份期号:
2014-第10期
刊名:生态学报
关键词:鄱阳湖 白鹤 气候变化 种群数量
- 描述:分析了1983—2011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白鹤种群数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检验了白鹤种群动态与繁殖地和越冬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性,气候变量包括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月降水量。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白鹤年最大数量平均为(2 130±153)只,呈显著地线性增长趋势(R2=0.454,F=22.441,df=28,P=0.000),但年际波动较大。在越冬地,越冬当年10月、11月、12月的气候变量与白鹤种群数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越冬初期10月份和越冬后期翌年3月份的气温变量与第4年、第5年、第6年及第7年的白鹤种群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越冬地气候对白鹤种群大小的影响存在时滞效应。越冬初期和末期可能是白鹤补充能量的关键阶段,而且越冬初期的气候可能也与冬季食物的数量或质量相关,因此这两个阶段的适宜气温可能有利于个体尤其是幼鹤的存活,使更多的个体参加繁殖,由于白鹤的性成熟年龄在3—5a,因此其对白鹤种群增长的有利影响会在3a以后表现出来。白鹤种群数量变化与繁殖地繁殖期的降水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与7月份的气温变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6a前的10月份平均最低温度、2a前的10月最高温度及5a前的10月平均气温是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显著预测因子,共同解释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种群数量变化的74.8%(F=23.807,df=27,P=0.000)。
-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流域径流的影响模拟
-
作者:蔡玉林 孙国清 过志峰 刘录三 杨丽
年份期号:
2009-第5期
刊名:资源科学
关键词:VIC模型 径流 鄱阳湖流域 气候变化
- 描述: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部分,它可以改变区域乃至全球的水文循环的现状,本文以鄱阳湖流域为定量评价了气候变化对该区域水文循环的影响。文章首先分析了鄱阳湖流域1973年~2002年间的气候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如果气候变化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未来可能出现的3种气候情景,最后应用陆地表面模型VIC水循环模式模拟了不同情景下的径流变化,结果表明如果气候变化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鄱阳湖流域的水量30年、60年、90年后(相对于1983年)将可能增加11.7%、25.08%和39.06%,而且因为径流的增加幅度最大的情况恰好出现在每年径流峰值时段(汛期),所以鄱阳湖发生洪灾的危险性将可能增大。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鄱阳湖流域水文要素的变化及其趋势对于该区域水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流域径流的影响模拟
-
作者:蔡玉林 孙国清 过志峰 刘录三 杨丽
年份期号:
2009-第5期
刊名:资源科学
关键词:VIC模型 径流 鄱阳湖流域 气候变化
- 描述: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部分,它可以改变区域乃至全球的水文循环的现状,本文以鄱阳湖流域为定量评价了气候变化对该区域水文循环的影响。文章首先分析了鄱阳湖流域1973年~2002年间的气候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如果气候变化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未来可能出现的3种气候情景,最后应用陆地表面模型VIC水循环模式模拟了不同情景下的径流变化,结果表明如果气候变化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鄱阳湖流域的水量30年、60年、90年后(相对于1983年)将可能增加11.7%、25.08%和39.06%,而且因为径流的增加幅度最大的情况恰好出现在每年径流峰值时段(汛期),所以鄱阳湖发生洪灾的危险性将可能增大。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鄱阳湖流域水文要素的变化及其趋势对于该区域水文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流域干旱灾害影响及其对策
-
作者:胡振鹏 林玉茹
年份期号:
2012-第7期
刊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关键词:对策 鄱阳湖流域 防旱抗旱 气候变化 干旱灾害
- 描述:以我国历史气候变化的事实与过程重建的成果为基础,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分析了两宋以来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与洪水干旱灾害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不管气候处于温湿期还是冷干期,发生洪水灾害的频率没有显著区别;但是当气候处于冷干时期,发生干旱灾害的频率增大,特大干旱年和连续干旱年组频频出现。利用气象、水文资料统计分析表明,最近60a来,气温呈现增高趋势,逐年的日降水强度明显增加,洪水干旱等极端事件发生更加频繁。为了更好地应对干旱灾害,必须加强水需求管理、坚持节约用水为先;加强病险水库的治理,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对现有水利工程进行再评估,实施适应性管理,充分挖掘工程潜力;加大力度,新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利工程。
-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流域干旱灾害影响及其对策
-
作者:胡振鹏 林玉茹
年份期号:
2012-第7期
刊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关键词:对策 鄱阳湖流域 防旱抗旱 气候变化 干旱灾害
- 描述:以我国历史气候变化的事实与过程重建的成果为基础,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分析了两宋以来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与洪水干旱灾害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不管气候处于温湿期还是冷干期,发生洪水灾害的频率没有显著区别;但是当气候处于冷干时期,发生干旱灾害的频率增大,特大干旱年和连续干旱年组频频出现。利用气象、水文资料统计分析表明,最近60a来,气温呈现增高趋势,逐年的日降水强度明显增加,洪水干旱等极端事件发生更加频繁。为了更好地应对干旱灾害,必须加强水需求管理、坚持节约用水为先;加强病险水库的治理,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对现有水利工程进行再评估,实施适应性管理,充分挖掘工程潜力;加大力度,新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利工程。
-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水位变化的影响分析
-
作者:郭家力 张志强 郭生练 洪兴骏 王乐:
年份期号:
2014-第6期
刊名:水资源研究
关键词:水位变化 鄱阳湖 气候变化
- 描述:水位变化直接关系鄱阳湖流域防汛抗旱的科学决策、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水生态健康以及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用鄱阳湖各站点的平均日降水、气温和水位资料,建立了三层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BP- NNM)。基于统计降尺度方法把全球气候模式BCC-CSM1-1输出结果降解到流域尺度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输入到BP-NNM得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鄱阳湖水位系列,对未来鄱阳湖的平均水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RCP4.5情节下,鄱阳湖未来平均水位的多年均值变幅小于2.5%,但是平均水位的年际变化在各月份之间差异较大。
-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水位变化的影响分析
-
作者:郭家力 张志强 郭生练 洪兴骏 王乐:
年份期号:
2014-第6期
刊名:水资源研究
关键词:水位变化 鄱阳湖 气候变化
- 描述:水位变化直接关系鄱阳湖流域防汛抗旱的科学决策、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水生态健康以及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用鄱阳湖各站点的平均日降水、气温和水位资料,建立了三层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BP- NNM)。基于统计降尺度方法把全球气候模式BCC-CSM1-1输出结果降解到流域尺度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输入到BP-NNM得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鄱阳湖水位系列,对未来鄱阳湖的平均水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RCP4.5情节下,鄱阳湖未来平均水位的多年均值变幅小于2.5%,但是平均水位的年际变化在各月份之间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