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基于神经网络和多源遥感数据的鄱阳湖湿地生物量反演研究
作者: 董磊  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物量  SAR  人工神经网络  鄱阳湖  MIMICS模型  湿地  反演 
描述:利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MIMICS冠层散射模型,最后基于改进后的算法模型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反演鄱阳湖湿地生物量,并制作了2007年湖区湿地生物量分布图。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
全文:利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MIMICS冠层散射模型,最后基于改进后的算法模型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反演鄱阳湖湿地生物量,并制作了2007年湖区湿地生物量分布图。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
基于物元模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作者: 李统华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评价体系  物元模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城市综合承载力 
描述:城市作为一个地区人口集聚、经济发展中心,集合了地区的优势资源,城市的发展对于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优化城市发展的方案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的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同时全球性的城市人口拥挤、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突显出来,反过来又限制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旨在综合研究城市土地资源、水资源、交通、产业等因素的承载能力,找出城市发展中的制约因素,针对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良好的建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全省30%的土地,创造了全省60%的产值,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由此可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发展对于江西省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探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2个县(市)为研究单元,在城市综合承载力概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发展特点,选取了人均GDP、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森林覆盖率等19个指标,运用物元模型,综合评价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2个县(市)的城市综合承载力水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针对性的提出了城市良好发展的对策建议,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提供了参考。本文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评价等级分为城市综合承载力强、城市综合承载力较强、城市综合承载力中等和城市综合承载力弱四个等级。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市综合承载力水平总体处于较强等级,其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综合承载力强的城市有6个,分别是南昌市区、九江市区、景德镇市区、新余市区、鹰潭市区、共青城市,占评价对象总数的18.75%;城市综合承载力较强的城市有13个,分别是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进贤县、浮梁县、九江县、德安县、武宁县、湖口县、瑞昌市、抚州市区、万年县、樟树市,占评价对象总数的40.63%;城市综合承载力中等的城市有9个,分别是乐平市、永修县、星子县、彭泽县、贵溪市、高安市、东乡县、新干县、丰城市,占评价对象总数的28.13%;城市综合承载力弱的城市有4个,分别是都昌县、余干县、鄱阳县、余江县,占评价对象总数的12.5%,城市综合承载力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县(市)有28个,占整个区域的88%。可以判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整体情况良好,科技、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自然资源等城市资源条件基本能承受来自人口数量、经济发展规模带来的压力,未来发展潜力比较大。从城市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布情况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综合承载力水平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县(市)递减的趋势。从影响原因来看,地理区位、经济基础、政策扶植力度及人口数量等因素是影响城市综合承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全文:城市作为一个地区人口集聚、经济发展中心,集合了地区的优势资源,城市的发展对于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优化城市发展的方案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的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同时全球性的城市人口拥挤、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突显出来,反过来又限制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旨在综合研究城市土地资源、水资源、交通、产业等因素的承载能力,找出城市发展中的制约因素,针对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良好的建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全省30%的土地,创造了全省60%的产值,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由此可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发展对于江西省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探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2个县(市)为研究单元,在城市综合承载力概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发展特点,选取了人均GDP、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森林覆盖率等19个指标,运用物元模型,综合评价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2个县(市)的城市综合承载力水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针对性的提出了城市良好发展的对策建议,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提供了参考。本文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评价等级分为城市综合承载力强、城市综合承载力较强、城市综合承载力中等和城市综合承载力弱四个等级。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市综合承载力水平总体处于较强等级,其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综合承载力强的城市有6个,分别是南昌市区、九江市区、景德镇市区、新余市区、鹰潭市区、共青城市,占评价对象总数的18.75%;城市综合承载力较强的城市有13个,分别是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进贤县、浮梁县、九江县、德安县、武宁县、湖口县、瑞昌市、抚州市区、万年县、樟树市,占评价对象总数的40.63%;城市综合承载力中等的城市有9个,分别是乐平市、永修县、星子县、彭泽县、贵溪市、高安市、东乡县、新干县、丰城市,占评价对象总数的28.13%;城市综合承载力弱的城市有4个,分别是都昌县、余干县、鄱阳县、余江县,占评价对象总数的12.5%,城市综合承载力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县(市)有28个,占整个区域的88%。可以判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整体情况良好,科技、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自然资源等城市资源条件基本能承受来自人口数量、经济发展规模带来的压力,未来发展潜力比较大。从城市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布情况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综合承载力水平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县(市)递减的趋势。从影响原因来看,地理区位、经济基础、政策扶植力度及人口数量等因素是影响城市综合承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 徐梦劼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对策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农业历经千年的发展,发展各阶段之间即有共性又体现着时代的特征,而现代农业正是在对传统农业弃扬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其又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技术特点。江西处在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中国中部,有着数千年的农耕历史,但随着改革开放,江西等中部六省则呈现“塌陷”之势,如何实现“崛起”,成为社会各界工作的中心。进入新时期以来,以往―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发展模式遭遇瓶颈,我们国家逐渐意识到了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必要性,这对江西的发展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本文在江西省提倡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提出,对现代农业的基本体系以及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同时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来论述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并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等;其次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发展类型等内容进行了描述;第二部分:实证研究部分,包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出投入的分析,以及用AHP分析层次法以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业机械化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四个体系评价鄱阳湖五个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并不高的结论;此外,通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科技机构的个数,人员以及人员构成等科技投入数据,以及农林牧渔等产出,并运用DEA法中最基本的SCR模型分析江西省主要县市的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第三部部分:根据第二部分的实证研究,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以及科技三个维度,最后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限制性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从满足宏观的农业发展的需求、微观的满足农民发展的需求以及推动现代农业科技三大方面。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建设正处于上升的大好时期,提高整体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力是今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由于数据收集的限制,本文的定量分析有一定的不足,这也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研究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有待改进和完善。
全文:农业历经千年的发展,发展各阶段之间即有共性又体现着时代的特征,而现代农业正是在对传统农业弃扬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其又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技术特点。江西处在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中国中部,有着数千年的农耕历史,但随着改革开放,江西等中部六省则呈现“塌陷”之势,如何实现“崛起”,成为社会各界工作的中心。进入新时期以来,以往―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发展模式遭遇瓶颈,我们国家逐渐意识到了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必要性,这对江西的发展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本文在江西省提倡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提出,对现代农业的基本体系以及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同时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来论述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并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等;其次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发展类型等内容进行了描述;第二部分:实证研究部分,包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出投入的分析,以及用AHP分析层次法以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业机械化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四个体系评价鄱阳湖五个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并不高的结论;此外,通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科技机构的个数,人员以及人员构成等科技投入数据,以及农林牧渔等产出,并运用DEA法中最基本的SCR模型分析江西省主要县市的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第三部部分:根据第二部分的实证研究,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以及科技三个维度,最后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限制性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从满足宏观的农业发展的需求、微观的满足农民发展的需求以及推动现代农业科技三大方面。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建设正处于上升的大好时期,提高整体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力是今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由于数据收集的限制,本文的定量分析有一定的不足,这也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研究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有待改进和完善。
旅游业碳排放测算及碳减排对策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作者: 宋甜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测算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旅游业  碳排放  节能减排 
描述:了这四个部门的旅游碳排放测算模型,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从横向(旅游各部门)和纵向(各地区)两个方面对测算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碳排量为
全文:了这四个部门的旅游碳排放测算模型,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从横向(旅游各部门)和纵向(各地区)两个方面对测算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碳排量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市场竞争力研究
作者: 姜曼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竞争力  旅游市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2009年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被国务院批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被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不可或缺,对整个经济区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进一步明确整个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挖掘优势并找出障碍因素,有针对性地发展旅游市场,才能提高整个经济区和各市旅游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本文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旅游市场和竞争力理论为基础,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从旅游市场资源条件、旅游市场需求潜力、旅游产业及其竞争与合作、旅游业的社会基础和支持产业、旅游市场的发展机会、政府和政策条件等方面进行一一分析,并用相应的数据进行说明,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其次,本文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状和可获得的数据资料,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市场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包括经济环境和居民消费能力、投资状况和资本财务能力、人力资源和教育情况、住宿餐饮业情况、交通运输状况、自然资源状况、旅游客源市场情况等。第三,运用加权的TOPSIS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市旅游市场竞争力的排名,并分析原因。第四,根据上述分析,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市场规模化障碍、旅游产品和服务缺乏差别化、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供不应求、地区旅游市场营销活动缺乏独特的销售主张、旅游市场运作缺乏规范化和监督、体制机制存在缺陷和挑战等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旅游产业合作,形成有序的产业链;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形成品牌优势;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素质;注重发展地方特色旅游,形成独特的销售主张;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实现旅游市场有序运行;改善旅游市场体制机制,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发挥竞争情报和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加速旅游市场信息化程度等对策及建议,以期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市场的顺利发展提供借鉴。
全文:2009年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被国务院批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被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不可或缺,对整个经济区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进一步明确整个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挖掘优势并找出障碍因素,有针对性地发展旅游市场,才能提高整个经济区和各市旅游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本文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旅游市场和竞争力理论为基础,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从旅游市场资源条件、旅游市场需求潜力、旅游产业及其竞争与合作、旅游业的社会基础和支持产业、旅游市场的发展机会、政府和政策条件等方面进行一一分析,并用相应的数据进行说明,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其次,本文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状和可获得的数据资料,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市场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包括经济环境和居民消费能力、投资状况和资本财务能力、人力资源和教育情况、住宿餐饮业情况、交通运输状况、自然资源状况、旅游客源市场情况等。第三,运用加权的TOPSIS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市旅游市场竞争力的排名,并分析原因。第四,根据上述分析,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市场规模化障碍、旅游产品和服务缺乏差别化、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供不应求、地区旅游市场营销活动缺乏独特的销售主张、旅游市场运作缺乏规范化和监督、体制机制存在缺陷和挑战等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旅游产业合作,形成有序的产业链;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形成品牌优势;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素质;注重发展地方特色旅游,形成独特的销售主张;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实现旅游市场有序运行;改善旅游市场体制机制,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发挥竞争情报和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加速旅游市场信息化程度等对策及建议,以期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市场的顺利发展提供借鉴。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作者: 蔡永强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  因子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聚类分析 
描述:软件的聚类分析功能,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的类型进行了探索性的分类,将其分为1、2、3三种类型;其中第1种类型包括10个县(市、区),第2种类型也包括10个县(市、区),第3种类型包括18个县
全文:软件的聚类分析功能,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的类型进行了探索性的分类,将其分为1、2、3三种类型;其中第1种类型包括10个县(市、区),第2种类型也包括10个县(市、区),第3种类型包括18个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作者: 郭婧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力资源开发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农村人力资源 
描述: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三农”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的关键因素。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江西省是农业大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是江西传统的农区,负担了江西省一半以上GDP的增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为了寻求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其应有之义。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内的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素质低等特点导致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大包袱。如果能科学有效地开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就能把包袱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成为“第一资源”,从而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步伐。本文对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等概念进行界定,通过梳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二元经济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从数量层面和质量层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概况进行研究,从而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对数量层面研究主要通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农村居民均纯收入、农村人员负担比四个因素来考量;对结构层面研究主要从三大产业人数以及产业附加值来分析。通过调研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农村人力资源的四大特点即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职业技能水平较低、生态保护意识薄弱。这就共同决定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将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劳动力思想落后,二是职业技术发展滞后,三、卫生医疗体系不健全,四、开发主体责任缺失,五、制度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劳动力转移,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对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实际情况,制定三大原则以及相关对策。一、转变思想观念;二、建立科学的分类分区开发体系;三、通过完善农村教育机制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文化素质;四、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有效的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五、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六、统筹城乡发展、建立立体式的就业网络体系,能够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传统农业将向现代农业转变。政府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新型农民必然带动整个江西经济腾飞。
全文: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三农”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的关键因素。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江西省是农业大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是江西传统的农区,负担了江西省一半以上GDP的增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为了寻求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其应有之义。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内的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素质低等特点导致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大包袱。如果能科学有效地开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就能把包袱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成为“第一资源”,从而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步伐。本文对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等概念进行界定,通过梳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二元经济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从数量层面和质量层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概况进行研究,从而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对数量层面研究主要通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农村居民均纯收入、农村人员负担比四个因素来考量;对结构层面研究主要从三大产业人数以及产业附加值来分析。通过调研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农村人力资源的四大特点即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职业技能水平较低、生态保护意识薄弱。这就共同决定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将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劳动力思想落后,二是职业技术发展滞后,三、卫生医疗体系不健全,四、开发主体责任缺失,五、制度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劳动力转移,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对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实际情况,制定三大原则以及相关对策。一、转变思想观念;二、建立科学的分类分区开发体系;三、通过完善农村教育机制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文化素质;四、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有效的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五、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六、统筹城乡发展、建立立体式的就业网络体系,能够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传统农业将向现代农业转变。政府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新型农民必然带动整个江西经济腾飞。
基于能值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作者: 胡静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能值分析  层次分析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和研究区自身特征确定评判标准,划分生态安全等级,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县域空间差异进行评价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2006至2010年,土地生态安全状态由“较安全”等级(IV)变为
全文:和研究区自身特征确定评判标准,划分生态安全等级,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县域空间差异进行评价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2006至2010年,土地生态安全状态由“较安全”等级(IV)变为
鄱阳湖滨湖区城镇生活污水产排量分析及其对鄱阳湖水质影响的研究
作者: 周利军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滨湖区  相关性分析  水质评价  鄱阳湖  城镇生活污水 
描述:的行政区的城镇生活污水的角度,采用理论计算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鄱阳湖自1986年至2010年的水质变化情况。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鄱阳湖滨湖区城镇生活污水的计算数据,鄱阳湖滨湖区七五时期至十一五时期
全文:的行政区的城镇生活污水的角度,采用理论计算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鄱阳湖自1986年至2010年的水质变化情况。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鄱阳湖滨湖区城镇生活污水的计算数据,鄱阳湖滨湖区七五时期至十一五时期
基于生态安全的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
作者: 罗静伟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安全  鄱阳湖湿地  生态安全评价  环境管理  生态系统管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 
描述:分析鄱阳湖区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修正的P-S-R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鄱阳湖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分析了鄱阳湖湿地生态安全存在的主要
全文:分析鄱阳湖区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修正的P-S-R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鄱阳湖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分析了鄱阳湖湿地生态安全存在的主要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