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水环境约束下的环鄱阳湖城市群异速增长机制研究
作者: 杨文文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速增长  影响因素  环鄱阳湖区  分形模型  水环境胁迫 
描述: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周边城市发展的基础,并影响着周边城市规模及经济的发展情况。异速增长存在于水体的演化和城市体系的发展过程中,但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制约条件下,水体和城市所表现出来的异速增长关系会有所不同。本文把水环境作为一个约束条件对鄱阳湖的城市群异速增长问题进行研究,既为生态约束下的城市异速增长提供研究基础,又为环鄱阳湖区城市群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文首先通过湖泊效应假设理论确定出水环境约束的研究区域,并通过缓冲区分析法把环鄱阳湖区分为核心区、边缘区和外围区三个分区。其次,基于分形理论,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分别验证了环鄱阳湖区水体的面积和水质,城市的人口、城建面积、GDP和工业产值均符合分形规律,并确定了环鄱阳湖区水体的分维对城市各指标分维存在一定的影响。再次,通过曲线估计回归分析中的幂指数回归方法分别对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口、城市基础设施-人口、城市道路网络-人口之间的异速增长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属于正异速增长关系,但是其异速增长指数具有空间分异规律。最后从区位、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资源禀赋四个层次上构建了包含了14个指标的城市异速增长影响因素的指标框架,并进一步利用Logistic方法对环鄱阳湖区城市异速增长的影响因素的作用类型和强弱进行定量确证。
全文: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周边城市发展的基础,并影响着周边城市规模及经济的发展情况。异速增长存在于水体的演化和城市体系的发展过程中,但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制约条件下,水体和城市所表现出来的异速增长关系会有所不同。本文把水环境作为一个约束条件对鄱阳湖的城市群异速增长问题进行研究,既为生态约束下的城市异速增长提供研究基础,又为环鄱阳湖区城市群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文首先通过湖泊效应假设理论确定出水环境约束的研究区域,并通过缓冲区分析法把环鄱阳湖区分为核心区、边缘区和外围区三个分区。其次,基于分形理论,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分别验证了环鄱阳湖区水体的面积和水质,城市的人口、城建面积、GDP和工业产值均符合分形规律,并确定了环鄱阳湖区水体的分维对城市各指标分维存在一定的影响。再次,通过曲线估计回归分析中的幂指数回归方法分别对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口、城市基础设施-人口、城市道路网络-人口之间的异速增长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属于正异速增长关系,但是其异速增长指数具有空间分异规律。最后从区位、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资源禀赋四个层次上构建了包含了14个指标的城市异速增长影响因素的指标框架,并进一步利用Logistic方法对环鄱阳湖区城市异速增长的影响因素的作用类型和强弱进行定量确证。
鄱阳湖湿地土壤碳、氮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作者: 陈格君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  湿地土壤  来源分析  分布特征   
描述:探讨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的来源,为区域的碳氮循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丰水期,湿地以水域型为主,面积约为2778.22km~2;枯水期,以苔草型为主约为828.84km
全文:探讨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的来源,为区域的碳氮循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丰水期,湿地以水域型为主,面积约为2778.22km~2;枯水期,以苔草型为主约为828.84km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研究:以万年县为例
作者: 刘铮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职业教育正在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支柱。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依附性,区域发展战略导致了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宏观战略特点,并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大致同步。经济是职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其需求和发展程度是推动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人才支撑,提高劳动技能和劳动者素质,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剖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关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普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职业教育领域内的延伸。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内万年县的发展为例,主要通过五部分进行阐述:第一章提出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介绍了基本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阐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内容、概念界定及其相互关系。第三章分析万年县县域经济状况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基本情况,提出了问题。第四章论述国内外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第五章得出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从深化内部改革、做好统筹与规划作用、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三方面尝试性的提出改革路径,以期对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全文:职业教育正在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支柱。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依附性,区域发展战略导致了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宏观战略特点,并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大致同步。经济是职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其需求和发展程度是推动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人才支撑,提高劳动技能和劳动者素质,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剖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关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普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职业教育领域内的延伸。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域内万年县的发展为例,主要通过五部分进行阐述:第一章提出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介绍了基本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阐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内容、概念界定及其相互关系。第三章分析万年县县域经济状况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基本情况,提出了问题。第四章论述国内外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第五章得出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从深化内部改革、做好统筹与规划作用、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三方面尝试性的提出改革路径,以期对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鄱阳湖湿地景观恢复的物种选择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作者: 谢冬明 金国花 周杨明 黄灵光 谭胤静 陈伟娜 严玉平 戴星照 谭诲如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湿地植物  鄱阳湖  环境胁迫  退化湿地  景观恢复 
描述: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人类和野生生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自然因素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退化严重。近年来,湿地恢复已成为世界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工具之一。选择适用的湿地植物是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途径。本文以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赋值、野外调查、定位观测等方法,筛选了苦草、野菱、芦苇、苔草等25种鄱阳湖常见植物作为湿地景观恢复的优先物种。对苦草、黑藻、菹草、菖蒲、芦苇等5种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苦草在清水环境130--140cm处的生长最好;黑藻在清水环境中100—110cm处的生长最好;菹草在不同水深(50-160cm)下都能够生长,菹草高度随水深增加而增加;菖蒲具有一定的耐淹能力(〈80cm),但完全淹水(水深100-120cm)明显影响到菖蒲根状茎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芦苇根状茎萌发对水深要求严格,土壤要湿润且透气性良好才是芦苇萌发的最好条件,芦苇根状茎萌发前淹水超过20cm其萌发将会受到明显抑制,淹水超过30cm则无法萌发。通过对沉水植物的透明度研究表明,植物对水质的透明度都有一定的要求,透明度较好更利于湿地植物的生长发育。
全文: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人类和野生生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自然因素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退化严重。近年来,湿地恢复已成为世界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工具之一。选择适用的湿地植物是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途径。本文以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赋值、野外调查、定位观测等方法,筛选了苦草、野菱、芦苇、苔草等25种鄱阳湖常见植物作为湿地景观恢复的优先物种。对苦草、黑藻、菹草、菖蒲、芦苇等5种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苦草在清水环境130--140cm处的生长最好;黑藻在清水环境中100—110cm处的生长最好;菹草在不同水深(50-160cm)下都能够生长,菹草高度随水深增加而增加;菖蒲具有一定的耐淹能力(〈80cm),但完全淹水(水深100-120cm)明显影响到菖蒲根状茎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芦苇根状茎萌发对水深要求严格,土壤要湿润且透气性良好才是芦苇萌发的最好条件,芦苇根状茎萌发前淹水超过20cm其萌发将会受到明显抑制,淹水超过30cm则无法萌发。通过对沉水植物的透明度研究表明,植物对水质的透明度都有一定的要求,透明度较好更利于湿地植物的生长发育。
基于遥感的鄱阳湖湖区蒸散特征及环境要素影响
作者: 赵晓松 刘元波 吴桂平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遥感反演  蒸散  鄱阳湖湖区  MODIS 
描述:蒸散是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湖区地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对了解鄱阳湖湖区水量平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MODIS数据,应用地面温度-植被指数三角关系法反演2000-2009年鄱阳湖湖区的实际蒸散量,分析湖区蒸散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气象因子对流域蒸散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09年鄱阳湖湖区年蒸散量在685~921 mm之间,平均年蒸散量为797 mm,最大蒸散量出现在2004年.2000-2009年多年平均水体蒸发量为1107 mm,高于湖区植被蒸散量(774 mm).湖区汇水区域中蒸散量占降水的平均比例为55%,是水量平衡的主要支出项,径流系数约为0.45.湖区蒸散主要受辐射和气温的影响,月蒸散量与气温呈显著的指数相关,2007年蒸散量对温度的关系最为敏感.降水量距平与蒸散量距平的关系除2007年呈显著负相关外,其他年份相关性不显著.鄱阳湖湿地蒸散与湖泊水域面积总体呈正相关,但在水文干旱严重的2006年,当水域面积<30%时,蒸散速率随水域面积增加而减小.
全文:蒸散是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湖区地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对了解鄱阳湖湖区水量平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MODIS数据,应用地面温度-植被指数三角关系法反演2000-2009年鄱阳湖湖区的实际蒸散量,分析湖区蒸散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气象因子对流域蒸散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09年鄱阳湖湖区年蒸散量在685~921 mm之间,平均年蒸散量为797 mm,最大蒸散量出现在2004年.2000-2009年多年平均水体蒸发量为1107 mm,高于湖区植被蒸散量(774 mm).湖区汇水区域中蒸散量占降水的平均比例为55%,是水量平衡的主要支出项,径流系数约为0.45.湖区蒸散主要受辐射和气温的影响,月蒸散量与气温呈显著的指数相关,2007年蒸散量对温度的关系最为敏感.降水量距平与蒸散量距平的关系除2007年呈显著负相关外,其他年份相关性不显著.鄱阳湖湿地蒸散与湖泊水域面积总体呈正相关,但在水文干旱严重的2006年,当水域面积<30%时,蒸散速率随水域面积增加而减小.
江西鄱阳湖地区鲈形目鱼类外寄生车轮虫的研
作者: 谢志刚 唐发辉 赵元莙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形态学  鄱阳湖  调查研究  车轮虫  鲈形目鱼类 
描述:(Channa argus)、鳜(Siniperca chuatsi)等的外寄生车轮虫进行详细的形态学描述。本调查研究结果共计获得4种车轮虫和1种小车轮虫,它们分别是:易变车轮虫(Trichodina
全文:(Channa argus)、鳜(Siniperca chuatsi)等的外寄生车轮虫进行详细的形态学描述。本调查研究结果共计获得4种车轮虫和1种小车轮虫,它们分别是:易变车轮虫(Trichodina
鄱阳湖湿地景观恢复的物种选择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作者: 谢冬明 金国花 周杨明 黄灵光 谭胤静 陈伟娜 严玉平 戴星照 谭诲如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湿地植物  鄱阳湖  环境胁迫  退化湿地  景观恢复 
描述: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人类和野生生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自然因素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退化严重。近年来,湿地恢复已成为世界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工具之一。选择适用的湿地植物是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途径。本文以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赋值、野外调查、定位观测等方法,筛选了苦草、野菱、芦苇、苔草等25种鄱阳湖常见植物作为湿地景观恢复的优先物种。对苦草、黑藻、菹草、菖蒲、芦苇等5种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苦草在清水环境130--140cm处的生长最好;黑藻在清水环境中100—110cm处的生长最好;菹草在不同水深(50-160cm)下都能够生长,菹草高度随水深增加而增加;菖蒲具有一定的耐淹能力(〈80cm),但完全淹水(水深100-120cm)明显影响到菖蒲根状茎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芦苇根状茎萌发对水深要求严格,土壤要湿润且透气性良好才是芦苇萌发的最好条件,芦苇根状茎萌发前淹水超过20cm其萌发将会受到明显抑制,淹水超过30cm则无法萌发。通过对沉水植物的透明度研究表明,植物对水质的透明度都有一定的要求,透明度较好更利于湿地植物的生长发育。
全文: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人类和野生生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自然因素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退化严重。近年来,湿地恢复已成为世界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工具之一。选择适用的湿地植物是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途径。本文以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赋值、野外调查、定位观测等方法,筛选了苦草、野菱、芦苇、苔草等25种鄱阳湖常见植物作为湿地景观恢复的优先物种。对苦草、黑藻、菹草、菖蒲、芦苇等5种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苦草在清水环境130--140cm处的生长最好;黑藻在清水环境中100—110cm处的生长最好;菹草在不同水深(50-160cm)下都能够生长,菹草高度随水深增加而增加;菖蒲具有一定的耐淹能力(〈80cm),但完全淹水(水深100-120cm)明显影响到菖蒲根状茎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芦苇根状茎萌发对水深要求严格,土壤要湿润且透气性良好才是芦苇萌发的最好条件,芦苇根状茎萌发前淹水超过20cm其萌发将会受到明显抑制,淹水超过30cm则无法萌发。通过对沉水植物的透明度研究表明,植物对水质的透明度都有一定的要求,透明度较好更利于湿地植物的生长发育。
鄱阳湖湿地土壤碳、氮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作者: 陈格君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  湿地土壤  来源分析  分布特征   
描述:探讨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的来源,为区域的碳氮循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丰水期,湿地以水域型为主,面积约为2778.22km~2;枯水期,以苔草型为主约为828.84km
全文:探讨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的来源,为区域的碳氮循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丰水期,湿地以水域型为主,面积约为2778.22km~2;枯水期,以苔草型为主约为828.84km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市场竞争力研究
作者: 姜曼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竞争力  旅游市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2009年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被国务院批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被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不可或缺,对整个经济区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进一步明确整个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挖掘优势并找出障碍因素,有针对性地发展旅游市场,才能提高整个经济区和各市旅游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本文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旅游市场和竞争力理论为基础,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从旅游市场资源条件、旅游市场需求潜力、旅游产业及其竞争与合作、旅游业的社会基础和支持产业、旅游市场的发展机会、政府和政策条件等方面进行一一分析,并用相应的数据进行说明,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其次,本文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状和可获得的数据资料,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市场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包括经济环境和居民消费能力、投资状况和资本财务能力、人力资源和教育情况、住宿餐饮业情况、交通运输状况、自然资源状况、旅游客源市场情况等。第三,运用加权的TOPSIS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市旅游市场竞争力的排名,并分析原因。第四,根据上述分析,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市场规模化障碍、旅游产品和服务缺乏差别化、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供不应求、地区旅游市场营销活动缺乏独特的销售主张、旅游市场运作缺乏规范化和监督、体制机制存在缺陷和挑战等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旅游产业合作,形成有序的产业链;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形成品牌优势;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素质;注重发展地方特色旅游,形成独特的销售主张;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实现旅游市场有序运行;改善旅游市场体制机制,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发挥竞争情报和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加速旅游市场信息化程度等对策及建议,以期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市场的顺利发展提供借鉴。
全文:2009年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被国务院批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被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不可或缺,对整个经济区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进一步明确整个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挖掘优势并找出障碍因素,有针对性地发展旅游市场,才能提高整个经济区和各市旅游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本文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旅游市场和竞争力理论为基础,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从旅游市场资源条件、旅游市场需求潜力、旅游产业及其竞争与合作、旅游业的社会基础和支持产业、旅游市场的发展机会、政府和政策条件等方面进行一一分析,并用相应的数据进行说明,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其次,本文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状和可获得的数据资料,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市场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包括经济环境和居民消费能力、投资状况和资本财务能力、人力资源和教育情况、住宿餐饮业情况、交通运输状况、自然资源状况、旅游客源市场情况等。第三,运用加权的TOPSIS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市旅游市场竞争力的排名,并分析原因。第四,根据上述分析,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市场规模化障碍、旅游产品和服务缺乏差别化、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供不应求、地区旅游市场营销活动缺乏独特的销售主张、旅游市场运作缺乏规范化和监督、体制机制存在缺陷和挑战等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旅游产业合作,形成有序的产业链;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形成品牌优势;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素质;注重发展地方特色旅游,形成独特的销售主张;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实现旅游市场有序运行;改善旅游市场体制机制,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发挥竞争情报和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加速旅游市场信息化程度等对策及建议,以期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市场的顺利发展提供借鉴。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作者: 郭婧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力资源开发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农村人力资源 
描述: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三农”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的关键因素。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江西省是农业大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是江西传统的农区,负担了江西省一半以上GDP的增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为了寻求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其应有之义。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内的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素质低等特点导致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大包袱。如果能科学有效地开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就能把包袱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成为“第一资源”,从而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步伐。本文对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等概念进行界定,通过梳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二元经济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从数量层面和质量层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概况进行研究,从而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对数量层面研究主要通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农村居民均纯收入、农村人员负担比四个因素来考量;对结构层面研究主要从三大产业人数以及产业附加值来分析。通过调研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农村人力资源的四大特点即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职业技能水平较低、生态保护意识薄弱。这就共同决定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将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劳动力思想落后,二是职业技术发展滞后,三、卫生医疗体系不健全,四、开发主体责任缺失,五、制度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劳动力转移,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对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实际情况,制定三大原则以及相关对策。一、转变思想观念;二、建立科学的分类分区开发体系;三、通过完善农村教育机制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文化素质;四、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有效的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五、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六、统筹城乡发展、建立立体式的就业网络体系,能够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传统农业将向现代农业转变。政府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新型农民必然带动整个江西经济腾飞。
全文: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三农”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的关键因素。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江西省是农业大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是江西传统的农区,负担了江西省一半以上GDP的增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为了寻求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其应有之义。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内的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素质低等特点导致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大包袱。如果能科学有效地开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就能把包袱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成为“第一资源”,从而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步伐。本文对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等概念进行界定,通过梳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二元经济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从数量层面和质量层面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概况进行研究,从而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对数量层面研究主要通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人口增长速度、农村居民均纯收入、农村人员负担比四个因素来考量;对结构层面研究主要从三大产业人数以及产业附加值来分析。通过调研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农村人力资源的四大特点即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职业技能水平较低、生态保护意识薄弱。这就共同决定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将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劳动力思想落后,二是职业技术发展滞后,三、卫生医疗体系不健全,四、开发主体责任缺失,五、制度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劳动力转移,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对国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实际情况,制定三大原则以及相关对策。一、转变思想观念;二、建立科学的分类分区开发体系;三、通过完善农村教育机制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文化素质;四、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有效的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五、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六、统筹城乡发展、建立立体式的就业网络体系,能够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传统农业将向现代农业转变。政府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培养新型农民必然带动整个江西经济腾飞。
上页 1 2 3 ... 12 13 14 ... 17 18 19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