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基于GIS和USLE的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作者: 原立峰 杨桂山 李恒鹏 张增信 蒋志远 刘星飞  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USLE  GIS  土壤侵蚀  敏感性评价  鄱阳湖 
描述:水土流失是鄱阳湖流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USLE模型为基础,结合鄱阳湖流域自然环境特征,确定评价指标及其分级标准。运用GIS技术,实现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综合评价,揭示其流域空间分异特征及规律,并
全文:水土流失是鄱阳湖流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USLE模型为基础,结合鄱阳湖流域自然环境特征,确定评价指标及其分级标准。运用GIS技术,实现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综合评价,揭示其流域空间分异特征及规律,并
鄱阳湖天然湖面遥感监测及其与水位关系研究
作者: 李鹏 封志明 姜鲁光 刘影 胡久伟 朱建平  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圩堤  湖面空间扩展  代表性水位站  Landsat  鄱阳湖  水体指数法 
描述:以1989—2010年鄱阳湖100期(景)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对比分析了水体指数法和谱间关系法两种主要的水体提取方法,利用水体指数法提取了天然湖体水面面积,揭示了不同水位下鄱阳湖天然湖体水面的空间扩展过程与特征,建立了汛期与非汛期水面-水位关系模型并确定了相应代表性水位站。结果表明:①在鄱阳湖,水体指数法水体提取精度优于谱间关系法;②受地形影响,不同水位条件下鄱阳湖天然水面的空间扩展特征大致呈"菱形"沿湖岸以顺时针方向(即:北→东→南→西→北)推进;③水位为6~15 m时,鄱阳湖天然湖体水面随水位变化呈线性变化,水面变化显著;而在水位介于15~22 m时,天然湖体水面随水位变化则呈对数变化。基于水面-水位关系模型,确定汛期代表性水位站为星子站、都昌站与吴城站;而非汛期代表性水位站为棠荫站。
全文:以1989—2010年鄱阳湖100期(景)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对比分析了水体指数法和谱间关系法两种主要的水体提取方法,利用水体指数法提取了天然湖体水面面积,揭示了不同水位下鄱阳湖天然湖体水面的空间扩展过程与特征,建立了汛期与非汛期水面-水位关系模型并确定了相应代表性水位站。结果表明:①在鄱阳湖,水体指数法水体提取精度优于谱间关系法;②受地形影响,不同水位条件下鄱阳湖天然水面的空间扩展特征大致呈"菱形"沿湖岸以顺时针方向(即:北→东→南→西→北)推进;③水位为6~15 m时,鄱阳湖天然湖体水面随水位变化呈线性变化,水面变化显著;而在水位介于15~22 m时,天然湖体水面随水位变化则呈对数变化。基于水面-水位关系模型,确定汛期代表性水位站为星子站、都昌站与吴城站;而非汛期代表性水位站为棠荫站。
鄱阳湖湖区似大地水准精化研究
作者: 彭祥国 万先斌 王海龙  来源: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鄱阳湖  GPS  似大地水准面  PSO 
描述:提出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方法用于精化区域似大地水准,通过合理选取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可以有效地避免网络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陷。经鄱阳湖湖区地理测量所得资料进行验证,并与根据
全文:提出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方法用于精化区域似大地水准,通过合理选取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可以有效地避免网络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陷。经鄱阳湖湖区地理测量所得资料进行验证,并与根据
鄱阳湖对典型天气过程的影响及近地面边界层特征研究
作者: 傅敏宁  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复杂地表  边界层  强天气  鄱阳湖  湖效应 
描述:地区典型天气条件下的近地面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为:(1)鄱阳湖湖效应降水特征。通过1980-2008年期间气象资料分析,发现鄱阳湖地区发生湖效应降水事件33次。湖效应降水发生
全文:地区典型天气条件下的近地面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为:(1)鄱阳湖湖效应降水特征。通过1980-2008年期间气象资料分析,发现鄱阳湖地区发生湖效应降水事件33次。湖效应降水发生
鄱阳湖对典型天气过程的影响及近地面边界层特征研究
作者: 傅敏宁  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复杂地表  边界层  强天气  鄱阳湖  湖效应 
描述:地区典型天气条件下的近地面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为:(1)鄱阳湖湖效应降水特征。通过1980-2008年期间气象资料分析,发现鄱阳湖地区发生湖效应降水事件33次。湖效应降水发生
全文:地区典型天气条件下的近地面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为:(1)鄱阳湖湖效应降水特征。通过1980-2008年期间气象资料分析,发现鄱阳湖地区发生湖效应降水事件33次。湖效应降水发生
鄱阳湖对典型天气过程的影响及近地面边界层特征研究
作者: 傅敏宁  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复杂地表  边界层  强天气  鄱阳湖  湖效应 
描述:地区典型天气条件下的近地面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为:(1)鄱阳湖湖效应降水特征。通过1980-2008年期间气象资料分析,发现鄱阳湖地区发生湖效应降水事件33次。湖效应降水发生
全文:地区典型天气条件下的近地面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为:(1)鄱阳湖湖效应降水特征。通过1980-2008年期间气象资料分析,发现鄱阳湖地区发生湖效应降水事件33次。湖效应降水发生
鄱阳湖地区复杂地表条件下一次强降水过程的近地面边界层特征
作者: 傅敏宁 郑有飞 邓玮 刘熙明  来源:大气科学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  地表通量  强降水  近地面边界层 
描述:使用鄱阳湖北部70m气象塔湍流和梯度观测数据,分析了2011年6月6日夜间一次暴雨过程中近地面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高空低槽和西南急流的天气背景下,受鄱阳湖复杂地表影响产生的局地性强降水。强降水发生前受东南暖平流影响,近地面边界层中水汽累积,不稳定性增加;强降水过程中,近地层感热、潜热通量迅速增加,同时,近地面层湍流动量通量下传和水平输送增加,鄱阳湖的水汽输送加强降水强度。另外,强降水过程中,近地面湍流动能迅速增大并达到最大值,而平均动能的增大发生在强降水结束后,表明地表作用明显,近地面边界层的湍流场为暴雨提供动力条件。尺度分析表明,强降水前,中尺度动量通量占主要地位,降水过程中湍流动量通量显著加强。
全文:使用鄱阳湖北部70m气象塔湍流和梯度观测数据,分析了2011年6月6日夜间一次暴雨过程中近地面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高空低槽和西南急流的天气背景下,受鄱阳湖复杂地表影响产生的局地性强降水。强降水发生前受东南暖平流影响,近地面边界层中水汽累积,不稳定性增加;强降水过程中,近地层感热、潜热通量迅速增加,同时,近地面层湍流动量通量下传和水平输送增加,鄱阳湖的水汽输送加强降水强度。另外,强降水过程中,近地面湍流动能迅速增大并达到最大值,而平均动能的增大发生在强降水结束后,表明地表作用明显,近地面边界层的湍流场为暴雨提供动力条件。尺度分析表明,强降水前,中尺度动量通量占主要地位,降水过程中湍流动量通量显著加强。
基于长时间序列MODIS数据的鄱阳湖湖面面积变化分析
作者: 刘洋 尤慧 程晓 葛全胜 刘荣高  来源: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时间序列  鄱阳湖  变化分析  湖面面积  MODIS 
描述:湖泊是气候、水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组分,遥感观测有助于获得湖泊面积变化及对环境的响应信息。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观测提出了一种利用像元水淹没/陆地出露比例的湖面变化分析算法,并应用于鄱阳湖的湖面提取及变化分析。首先,用全年遥感数据合成获得当年最大湖面;然后,在此最大湖面范围内,识别出每景数据的水体和陆地状态;最后,统计一定时期内每个像元的水淹没比例,并据此分析湖泊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该算法的最大优势是克服了云的干扰,以及湖面快速变化造成的年际变化对比分析困难问题。算法应用于2000-2010年MODIS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本算法检测出的湖面面积与鄱阳湖水文站水位观测资料非常一致;算法可以获得鄱阳湖湖面面积的显著季节变化信息;2000-2010年间,鄱阳湖湖面面积在丰水期未发现有规律的变化;在枯水期,2003年后湖面面积急剧减小。
全文:湖泊是气候、水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组分,遥感观测有助于获得湖泊面积变化及对环境的响应信息。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观测提出了一种利用像元水淹没/陆地出露比例的湖面变化分析算法,并应用于鄱阳湖的湖面提取及变化分析。首先,用全年遥感数据合成获得当年最大湖面;然后,在此最大湖面范围内,识别出每景数据的水体和陆地状态;最后,统计一定时期内每个像元的水淹没比例,并据此分析湖泊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该算法的最大优势是克服了云的干扰,以及湖面快速变化造成的年际变化对比分析困难问题。算法应用于2000-2010年MODIS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本算法检测出的湖面面积与鄱阳湖水文站水位观测资料非常一致;算法可以获得鄱阳湖湖面面积的显著季节变化信息;2000-2010年间,鄱阳湖湖面面积在丰水期未发现有规律的变化;在枯水期,2003年后湖面面积急剧减小。
2011年春夏季鄱阳湖流域旱灾成因及对策研究
作者: 胡振鹏 谭国良 傅静  来源:江西水利科技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旱灾  水利工程  对策  鄱阳湖流域  防旱抗旱  节约用水 
描述:简述鄱阳湖流域地理、水文特征,介绍了2011年春夏季长江流域中下游遭受严重的干旱灾害,从历史同期、严重干旱年和连续枯水年系列3方分析了产生鄱阳湖流域干旱原因,并提出防旱抗旱对策。
全文:简述鄱阳湖流域地理、水文特征,介绍了2011年春夏季长江流域中下游遭受严重的干旱灾害,从历史同期、严重干旱年和连续枯水年系列3方分析了产生鄱阳湖流域干旱原因,并提出防旱抗旱对策。
夏季鄱阳湖上空对流系统减弱过程分析
作者: 傅敏宁 郑有飞 邹海波 刘熙明  来源:高原气象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对流活动  WRF模式  鄱阳湖  向外长波辐射  热通量 
描述:利用6h一次的NCEP分析资料和南昌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6 min一次的组合反射率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23日10:00-16:00(北京时)江西西北部幕阜山脉上空对流云团东移经过鄱阳湖主体时明显减弱或消亡过程.同时,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WRF对这次过程分别进行了控制性试验(CTR)和敏感性试验(SES).结果表明,CTR试验能较好地模拟出对流云团经过鄱阳湖时的减弱过程;与CTR试验相比,SES试验模拟的鄱阳湖区向外长波辐射值明显偏低,表明鄱阳湖的存在对过境对流云团有减弱作用;两试验的地表比热差异造成CTR (SES)试验模拟的地面感热和潜热通量较低(较高);CTR试验还模拟出负的地面感热通量,即感热从大气向湖体传递;两试验模拟的地面能量通量的差异导致鄱阳湖主体低层(950 hPa)的风场差异显著,即在鄱阳湖主体上空出现了一反气旋性环流,鄱阳湖对过境对流云团的减弱作用是该反气旋环流的辐散下沉造成的.
全文:利用6h一次的NCEP分析资料和南昌站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6 min一次的组合反射率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23日10:00-16:00(北京时)江西西北部幕阜山脉上空对流云团东移经过鄱阳湖主体时明显减弱或消亡过程.同时,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WRF对这次过程分别进行了控制性试验(CTR)和敏感性试验(SES).结果表明,CTR试验能较好地模拟出对流云团经过鄱阳湖时的减弱过程;与CTR试验相比,SES试验模拟的鄱阳湖区向外长波辐射值明显偏低,表明鄱阳湖的存在对过境对流云团有减弱作用;两试验的地表比热差异造成CTR (SES)试验模拟的地面感热和潜热通量较低(较高);CTR试验还模拟出负的地面感热通量,即感热从大气向湖体传递;两试验模拟的地面能量通量的差异导致鄱阳湖主体低层(950 hPa)的风场差异显著,即在鄱阳湖主体上空出现了一反气旋性环流,鄱阳湖对过境对流云团的减弱作用是该反气旋环流的辐散下沉造成的.
上页 1 2 ... 3 4 5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