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9)
按栏目分组
文献与研究 (9)
按年份分组
2010(2)
2003(1)
2002(1)
2000(3)
1962(1)
1960(1)
按来源分组
文学遗产(2)
学语文(1)
语文月刊(1)
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1)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1)
中学语文教学(1)
文史知识(1)
中学语文(1)
相关搜索词
冷月清角伤扬州:谈姜夔《扬州慢》的审美赏析
作者: 李晓湘  来源:中学语文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美学风格  审美赏析  《扬州慢》  南宋 
描述: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全文: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姜夔《扬州慢》的初步分析
作者: 君一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6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姜夔  《扬州慢》  格律派  词人  代表作 
描述:姜夔在宋代格律派词人中是确着代表性的人物.而他的《扬州慢》.则又是后人常常提出作为姜氏词的代表作。
全文:姜夔在宋代格律派词人中是确着代表性的人物.而他的《扬州慢》.则又是后人常常提出作为姜氏词的代表作。
读姜夔《扬州慢》--兼说“清空”
作者: 李之亮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姜夔  中国  文学评论  《扬州慢》   
描述: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白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是一首感慨今昔、伤时悯乱的慢词。作者小序称词作于淳熙丙申,即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此时距金主完颜亮于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胡马窥江,已隔十六年之久,而商贾如云、歌楼林立的扬州早在金兵占据中原、与失去半壁江山的宋王朝隔河相守时,
全文: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白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是一首感慨今昔、伤时悯乱的慢词。作者小序称词作于淳熙丙申,即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此时距金主完颜亮于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胡马窥江,已隔十六年之久,而商贾如云、歌楼林立的扬州早在金兵占据中原、与失去半壁江山的宋王朝隔河相守时,
姜夔《扬州慢》三题
作者: 马茂书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  姜夔  备课参考  语文  《扬州慢》  人教版   
描述:姜夔《扬州慢》三题
姜夔《扬州慢》“犹厌言兵”的主语是“人们”吗?
作者: 赵欣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姜夔  语文教材  语文教学参考书  高中  主语  《扬州慢》  第五册 
描述:对于姜夔《扬州慢》一词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语,全国通用语文教材老版第五册对该句的解释是:(人们看到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对其的解释也与之大同小异:人们看到被破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仍然厌恶那破坏性的战争。新版普通高中语文第三册仍袭用旧注。 由老版教材、教参与新版教材中对该句的解释可以看到,二者都认为“犹厌谈兵”的主语是“人们”。就诗词语法而言,诗词因为其语言的凝练性,常有省略之语,这一解释固然可以成立;而就全词的立意和情感而言,这一解释实有似待商榷的地方。在笔者看来,“犹厌言兵”的主语应该是“废池乔木”,而不是教材中所说的“人们”,理由如下: 该句运用了古典诗词中常用的“移情”手法。“移情”作为古诗词中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段,是指在自然界里本来无情无义的事物,经过作者主观情感浸润后变得有情有意:本为无生命之物,在作者笔下具有了生命;有生命之物,在作者笔下具有了人情。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又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诗人笔下,红豆具有人情,最能相思;花、鸟更解人意,人感时而溅泪,似乎花也感时溅泪,人恨别惊心,似乎鸟也恨别惊心。
全文:对于姜夔《扬州慢》一词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语,全国通用语文教材老版第五册对该句的解释是:(人们看到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对其的解释也与之大同小异:人们看到被破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仍然厌恶那破坏性的战争。新版普通高中语文第三册仍袭用旧注。 由老版教材、教参与新版教材中对该句的解释可以看到,二者都认为“犹厌谈兵”的主语是“人们”。就诗词语法而言,诗词因为其语言的凝练性,常有省略之语,这一解释固然可以成立;而就全词的立意和情感而言,这一解释实有似待商榷的地方。在笔者看来,“犹厌言兵”的主语应该是“废池乔木”,而不是教材中所说的“人们”,理由如下: 该句运用了古典诗词中常用的“移情”手法。“移情”作为古诗词中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段,是指在自然界里本来无情无义的事物,经过作者主观情感浸润后变得有情有意:本为无生命之物,在作者笔下具有了生命;有生命之物,在作者笔下具有了人情。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又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诗人笔下,红豆具有人情,最能相思;花、鸟更解人意,人感时而溅泪,似乎花也感时溅泪,人恨别惊心,似乎鸟也恨别惊心。
巧着一“自”,尽得神韵:姜夔《扬州慢》“寒水自碧”赏析
作者: 刘祥  来源: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赏析  白描手法  姜夔  “自”  神韵  《扬州慢》 
描述:南宋著名词家姜夔,在其名作《扬州慢》词前小序中,这样描绘扬州城的破败:“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这段文字,采用纯白描手法,将饱受兵燹的古城景致,刻画得苍凉悲壮、触目惊心.
全文:南宋著名词家姜夔,在其名作《扬州慢》词前小序中,这样描绘扬州城的破败:“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这段文字,采用纯白描手法,将饱受兵燹的古城景致,刻画得苍凉悲壮、触目惊心.
寄慨遥深 天成圆融:姜夔《扬州慢》解读
作者:   来源:语文月刊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写作手法  感情基调  姜夔  作品赏析  《扬州慢》   
描述:淳熙三年(1176),22岁的姜夔离开汉阳沿江而下,路过扬州,写下了传唱千古的《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
全文:淳熙三年(1176),22岁的姜夔离开汉阳沿江而下,路过扬州,写下了传唱千古的《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
姜夔《扬州慢》词中反映了爱国思想吗?
作者: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6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姜夔  思想性  白石  爱国思想  文学史  《扬州慢》  格律派  词人 
描述:姜夔(白石)是南宋格律派词人的领袖,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性,一般脱都是不很高的。有不少的文学史,
全文:姜夔(白石)是南宋格律派词人的领袖,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性,一般脱都是不很高的。有不少的文学史,
词乐并茂:姜夔《扬州慢》及其曲谱
作者: 王万岭  来源:学语文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曲谱  序文  姜夔  思想感情  高中  宋词  课堂教学  《扬州慢》  音乐形式 
描述:南宋姜(?)的著名词作《扬州慢》(淮左名都)一直是高中《语文》的“保留节目”,但是,这首在今天中小学课本中唯一留下古谱的宋词,却总是被单纯化作为一篇文学作品来讲解,它极其宝贵的音乐价值却得不到体现。为此,我们在《扬州慢》的课堂教学中,应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创制一种曲词兼顾的新模式,充分展示这首宋词的文学和音乐双重艺术魅力,这在强调素质教育、探求多学科兼容的今天,很值得提倡。
全文:南宋姜(?)的著名词作《扬州慢》(淮左名都)一直是高中《语文》的“保留节目”,但是,这首在今天中小学课本中唯一留下古谱的宋词,却总是被单纯化作为一篇文学作品来讲解,它极其宝贵的音乐价值却得不到体现。为此,我们在《扬州慢》的课堂教学中,应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创制一种曲词兼顾的新模式,充分展示这首宋词的文学和音乐双重艺术魅力,这在强调素质教育、探求多学科兼容的今天,很值得提倡。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