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湿地土壤碳、氮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作者: 陈格君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  湿地土壤  来源分析  分布特征   
描述:探讨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的来源,为区域的碳氮循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丰水期,湿地以水域型为主,面积约为2778.22km~2;枯水期,以苔草型为主约为828.84km
全文:探讨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的来源,为区域的碳氮循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丰水期,湿地以水域型为主,面积约为2778.22km~2;枯水期,以苔草型为主约为828.84km
基于水文分割法的鄱阳湖入湖非点源污染研究
作者: 涂安国 李英 莫明浩 杨洁  来源:人民长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污染负荷  非点源污染  鄱阳湖流域  水文分割 
描述:为研究鄱阳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情况,选取鄱阳湖入湖主要河流为研究对象,利用各河流入湖控制站对流域径流量及水质进行同步监测,借鉴水文分割法的原理,应用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公式,探求径流氮、负荷入湖规律
全文:为研究鄱阳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情况,选取鄱阳湖入湖主要河流为研究对象,利用各河流入湖控制站对流域径流量及水质进行同步监测,借鉴水文分割法的原理,应用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公式,探求径流氮、负荷入湖规律
鄱阳湖沉积物正构烷烃特征及其生物源
作者: 杨明生 张虎才 邹长伟 魏林生 常凤琴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物源  沉积物  鄱阳湖  有机质  正构烷烃 
描述:/C22+值大于1,(C15+C17)/(C23+C25)值大于2,表明正构烷烃的生物源主要为湖泊菌藻类,且菌藻类生物量贡献的沉积物正构烷烃大于水生沉水植物和陆生植物.湖泊沉积有机质包括湖泊自生源和流域
全文:/C22+值大于1,(C15+C17)/(C23+C25)值大于2,表明正构烷烃的生物源主要为湖泊菌藻类,且菌藻类生物量贡献的沉积物正构烷烃大于水生沉水植物和陆生植物.湖泊沉积有机质包括湖泊自生源和流域
鄱阳湖流域典型区限制水稻产量的土壤因素分析
作者: 姚利鹏 黄标 孙维侠  来源:土壤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限制因子  土壤因素  演变  水稻产量  水稻土  华中双季稻稻作区 
描述:,在全县范围内布点采样分析,获取51组土壤属性数据和野外水稻测产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用主成分表征研究区内主要土壤因子,并与水稻产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获得了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钾因子
全文:,在全县范围内布点采样分析,获取51组土壤属性数据和野外水稻测产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用主成分表征研究区内主要土壤因子,并与水稻产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获得了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钾因子
鄱阳湖沉积物正构烷烃特征及其生物源
作者: 杨明生 张虎才 邹长伟 魏林生 常凤琴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物源  沉积物  鄱阳湖  有机质  正构烷烃 
描述:/C22+值大于1,(C15+C17)/(C23+C25)值大于2,表明正构烷烃的生物源主要为湖泊菌藻类,且菌藻类生物量贡献的沉积物正构烷烃大于水生沉水植物和陆生植物.湖泊沉积有机质包括湖泊自生源和流域
全文:/C22+值大于1,(C15+C17)/(C23+C25)值大于2,表明正构烷烃的生物源主要为湖泊菌藻类,且菌藻类生物量贡献的沉积物正构烷烃大于水生沉水植物和陆生植物.湖泊沉积有机质包括湖泊自生源和流域
鄱阳湖流域双季稻最佳水肥管理方式研究
作者: 张亦涛 张继宗 徐昌旭 彭春瑞 刘光荣 刘宏斌 刘卫东  来源:中国稻米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吸氮量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双季稻  氮素损失风险  水肥管理 
描述:以鄱阳湖流域双季稻为研究对象,基于灌溉、施氮量和施肥方式等3因素设置田间试验,从经济和环境效益两方面综合分析,探索最佳水分和施氮管理方式。结果表明,以每季氮肥150 kg/hm2为最佳施氮量,按5:2:3比例分基肥、分蘖肥、孕穗肥3次施用为最佳施氮方式;以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浅灌水,其他时间湿润灌溉为最佳灌溉方式。该水肥管理方式下,双季稻总产量、吸氮量及氮肥利用率分别为12 016 kg/hm2、268 kg/hm2和24.72%,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稻季氮素损失风险最小,仅为213 kg/hm2;获得产量最高,为18 140 kg/hm2。
全文:以鄱阳湖流域双季稻为研究对象,基于灌溉、施氮量和施肥方式等3因素设置田间试验,从经济和环境效益两方面综合分析,探索最佳水分和施氮管理方式。结果表明,以每季氮肥150 kg/hm2为最佳施氮量,按5:2:3比例分基肥、分蘖肥、孕穗肥3次施用为最佳施氮方式;以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浅灌水,其他时间湿润灌溉为最佳灌溉方式。该水肥管理方式下,双季稻总产量、吸氮量及氮肥利用率分别为12 016 kg/hm2、268 kg/hm2和24.72%,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稻季氮素损失风险最小,仅为213 kg/hm2;获得产量最高,为18 140 kg/hm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植被固碳研究
作者: 金姝兰 朱子明 徐彩球  来源:亚热带植物科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固碳  植被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植被固碳研究表明,该区森林碳储量364.3×10t,草地植被固碳量90.65x10t,水稻固碳量18.51×10t,其他农作物固碳量20.64×10t;鄱阳湖湿地固定CO量为609 120t/a.因此,建议对现有森林进行科学抚育与合理采伐,进而形成合理的树种结构、林龄结构与林层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碳汇能力;运用保护性耕作、灌溉节水和合理施肥技术,培育新型氮素高效利用的农作物新品种,提高光合作用率,从而提高该区农作物的固碳能力;进行合理放牧和草地资源生态监测,严格控制养殖数量和规模,实现草地生态系统减少与固定CO的重要功能;严禁围湖造田,健全水域环境监测网络,保护湿地生态功能.
全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植被固碳研究表明,该区森林碳储量364.3×10t,草地植被固碳量90.65x10t,水稻固碳量18.51×10t,其他农作物固碳量20.64×10t;鄱阳湖湿地固定CO量为609 120t/a.因此,建议对现有森林进行科学抚育与合理采伐,进而形成合理的树种结构、林龄结构与林层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碳汇能力;运用保护性耕作、灌溉节水和合理施肥技术,培育新型氮素高效利用的农作物新品种,提高光合作用率,从而提高该区农作物的固碳能力;进行合理放牧和草地资源生态监测,严格控制养殖数量和规模,实现草地生态系统减少与固定CO的重要功能;严禁围湖造田,健全水域环境监测网络,保护湿地生态功能.
鄱阳湖历史时期水面扩张和人类活动的环境指标判识
作者: 项亮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类活动  鄱阳湖  环境指标  环境变化 
描述:湖周人类活动,尤其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导致湖泊沉积环境指标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1997-1998年间对鄱阳湖西部湖湾洼地——大汉湖沉积记录中同位年代、粒度、磁化率和有机碳等环境指标
全文:湖周人类活动,尤其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导致湖泊沉积环境指标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1997-1998年间对鄱阳湖西部湖湾洼地——大汉湖沉积记录中同位年代、粒度、磁化率和有机碳等环境指标
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量特征
作者: 王晓龙 徐立刚 姚鑫 白丽 张奇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  植被生物量  鄱阳湖  湿地植物群落 
描述:薹草群落﹥香蒲群落﹥芦苇(荻)群落﹥芦苇群落。表层土层微生物量在17.730—30.948mgkg-1之间,各群落间差异较小,以白茅群落最高,芦苇群落最低。微生物量碳与含水量、有机碳、全氮、有效氮极
全文:薹草群落﹥香蒲群落﹥芦苇(荻)群落﹥芦苇群落。表层土层微生物量在17.730—30.948mgkg-1之间,各群落间差异较小,以白茅群落最高,芦苇群落最低。微生物量碳与含水量、有机碳、全氮、有效氮极
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量特征
作者: 王晓龙 徐立刚 姚鑫 白丽 张奇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  植被生物量  鄱阳湖  湿地植物群落 
描述:薹草群落﹥香蒲群落﹥芦苇(荻)群落﹥芦苇群落。表层土层微生物量在17.730—30.948mgkg-1之间,各群落间差异较小,以白茅群落最高,芦苇群落最低。微生物量碳与含水量、有机碳、全氮、有效氮极
全文:薹草群落﹥香蒲群落﹥芦苇(荻)群落﹥芦苇群落。表层土层微生物量在17.730—30.948mgkg-1之间,各群落间差异较小,以白茅群落最高,芦苇群落最低。微生物量碳与含水量、有机碳、全氮、有效氮极
上页 1 2 3 ... 17 18 19 ... 31 32 33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