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栏目导航
姜夔《扬州慢》中的“今昔”变化
作者:沈端民  年份期号: 1983-第10期 刊名:复印报刊资料(中学语文教学)
描述:姜夔《扬州慢》中的“今昔”变化
姜夔《扬州慢》三题
作者:马茂书  年份期号: 2000-第12期 刊名:中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中学 姜夔 备课参考 语文 《扬州慢》 人教版  
描述:姜夔《扬州慢》三题
姜夔《扬州慢》、《杏花天影》之悲音审美意识浅探
作者:白海燕 冯坚  年份期号: 2010-第10期 刊名:时代文学 关键词:悲音美 杏花天影 姜夔 扬州慢 
描述:姜夔自度曲作为宋词曲谱的珍宝为我们后人呈现了古代音乐的奇妙.本文笔者根据多年的高校音乐史论教学经历,择姜夔词曲精髓之悲音审美意识之一隅,对姜夔自度曲之代表作品、所呈现出的悲音美从家国意识、浪漫主义、遁世怀旧、儿女情怀几个层面做出了一些探析.
姜夔《扬州慢》、《杏花天影》之悲音审美意识浅探
作者:白海燕 冯坚  年份期号: 2010-第5期 刊名:时代文学·下半月 关键词:悲音美 杏花天影 姜夔 扬州慢 
描述:姜夔自度曲作为宋词曲谱的珍宝为我们后人呈现了古代音乐的奇妙。本文笔者根据多年的高校音乐史论教学经历,择姜夔词曲精髓之悲音审美意识之一隅,对姜夔自度曲之代表作品《扬州慢》、《杏花天影》所呈现出的悲音美从家国意识、浪漫主义、遁世怀旧、儿女情怀几个层面做出了一些探析。
姜夔《扬州慢》“犹厌言兵”的主语是“人们”吗?
作者:赵欣  年份期号: 2010-第22期 刊名:现代语文
描述:姜夔《扬州慢》“犹厌言兵”的主语是“人们”吗?
姜夔《扬州慢》“犹厌言兵”的主语是“人们”吗?
作者:赵欣  年份期号: 2010-第8期 刊名: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关键词:姜夔 语文教材 语文教学参考书 高中 主语 《扬州慢》 第五册 
描述:对于姜夔《扬州慢》一词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语,全国通用语文教材老版第五册对该句的解释是:(人们看到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对其的解释也与之大同小异:人们看到被破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仍然厌恶那破坏性的战争。新版普通高中语文第三册仍袭用旧注。 由老版教材、教参与新版教材中对该句的解释可以看到,二者都认为“犹厌谈兵”的主语是“人们”。就诗词语法而言,诗词因为其语言的凝练性,常有省略之语,这一解释固然可以成立;而就全词的立意和情感而言,这一解释实有似待商榷的地方。在笔者看来,“犹厌言兵”的主语应该是“废池乔木”,而不是教材中所说的“人们”,理由如下: 该句运用了古典诗词中常用的“移情”手法。“移情”作为古诗词中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段,是指在自然界里本来无情无义的事物,经过作者主观情感浸润后变得有情有意:本为无生命之物,在作者笔下具有了生命;有生命之物,在作者笔下具有了人情。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又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诗人笔下,红豆具有人情,最能相思;花、鸟更解人意,人感时而溅泪,似乎花也感时溅泪,人恨别惊心,似乎鸟也恨别惊心。
姜夔“自然高妙”说的美学内涵及意义
作者:周均平  年份期号: 1993-第3期 刊名:求是学刊 关键词:天籁 余味 姜夔 意中有景 美学内涵 景中有意 一家之风味 诗歌创作 意境 余意 
描述:“自然高妙”说是姜夔在《诗说》中提出来的。他说:“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关于自然高妙,古今论者多认为是姜夔对风格意境的最高要求,是其审美理想所在。如清人谢章铤在评论四种高妙时说:“自然高妙,词家最重,所谓本色当行也”①。今人郭绍虞先生说:“白石论诗,标举四种高妙,而以自然高妙为极诣”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指出:“四种高妙中以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自然高妙”为最高境界”,“以自然高妙为上乘”。《中国历代诗话选》也指明:“自然高妙是姜夔对诗歌意境的最高要求,反映着他的审美理想”。但究竟何为自然高妙?它的理论内涵和美学意义是什么?古今见解并不一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认为;“自然高妙”主要指诗歌“自然含蓄”的艺术风格③。近一,钱振认为:“自然一行即当融入上三行,于理意想之中求其自然”④。《中国历代诗话选》则认为:前三种高妙“是自然高妙的必要条件”,自然高妙“即不但要排除奇险、雕琢等破坏艺术完整性的消极因素,更要脱略文字形迹,‘气象’浑...
姜夔“次韵吏部梅花八咏”析論
作者:舒曼麗  年份期号: 2005-第21期 刊名:中州学报 关键词:姜夔 咏物词 咏梅词 
描述:詠物詞是以物為吟詠對象的文學作品,雖然這物與人是糾纏在一起的,但無論糾纏多緊、多深,總是以物為吟詠的主體。物的內容則是--除了人以外的客觀現實。詞人在詠物時,可貴在能夠如同畫家的描真而傳神,使氣象與形貌畢現;要達到此種境界,除了流連景物,盡到觀察物情物態的功夫之外,必須有非凡的表達技巧,方能使赴目注心的景物,活生生地呈現。用另一種方式而論,詠物之作仍須加以作者之意思,體貼出物理情態,題目雖小而神氣皆全,格局雖大而韻味深遠,才夠資格稱為「詠物名家」。 姜夔不僅是中國文學上的南宋詞人,亦是著名的詠物詞家;尤其多首詠梅之作,騷雅清空,風姿獨具。本文從姜夔「次韻吏部梅花八詠」探究,逐首分析每一闋詞之內容以及共同之風格特色。梅花高潔孤傲的山中高士影像,與姜夔的生命律動、濃厚的情感色彩相互輝映。
姜夔“扬州慢”中的“今昔”变化
作者:蔡佑启  年份期号: 2001-第2期 刊名:语文学刊 关键词:宋代 姜夔 自度曲 战乱 心情 诗经 天地 无限 词人 扬州 
描述:姜夔“扬州慢”中的“今昔”变化
姜夔“合肥情事”词两首新探
作者:吕美生  年份期号: 1986-第4期 刊名:江淮论坛 关键词:苏东坡 审美心理 弦乐 词话 姜夔 艺术意蕴 艺术意境 青年时代 爱情 琵琶 
描述:姜夔青年时代在合肥,曾眷恋过一位不仅姿色妹丽,而且能弹奏弦乐的少女。“一点芳心休诉,琵琶解语”(《醉吟商小品》),表明这个少女曾以善弹琵琶的妙手,拨弄过姜夔爱慕的心弦,使他为之倾倒与之共鸣。以后,在离别的岁月里,姜夔曾经写过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