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越冬地气候条件对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白琵鹭种群数量的影响
作者: 李佳 李言阔 缪泸君 谢光勇 袁芳凯 黄燕 许鹏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越冬地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气候变化  种群数量  白琵鹭 
描述:的种群数量与白琵鹭越冬期当年冬季各月的气温和降水变量相关系数较小,且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发现越冬地的气候条件对白琵鹭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越冬期的月值气候变量与1—9a后的白琵鹭种群
全文:的种群数量与白琵鹭越冬期当年冬季各月的气温和降水变量相关系数较小,且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发现越冬地的气候条件对白琵鹭种群数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滞效应:越冬期的月值气候变量与1—9a后的白琵鹭种群
2001-2010年鄱阳湖圩区水稻多熟种植时空格局变化
作者: 李文叶 姜鲁光 李鹏  来源:资源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时间窗口  水稻熟制  鄱阳湖圩区  遥感  NDVI  物候 
描述:在耕地面积有限、粮食单产水平较高的地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复种指数,加大土地利用强度。鄱阳湖圩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是我国水稻多熟种植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弄清鄱阳湖圩区时间上与空间上的水稻多熟种植变化特征,为兼顾粮食安全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提供现实基础。本文利用较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Landsat-TM/ETM+),选择合适时间窗口,识别了2001年鄱阳湖圩区水稻多熟种植的空间格局,并利用K-means算法对解译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研究表明,2001年圩堤水田面积为34.54万hm2,其中单季稻13.02万hm2,双季稻21.52万hm2,分别占水田面积的37.7%与62.3%,复种指数为162.3%。对比分析2001年与2010年的多熟种植空间格局变化表明,2001-2010年鄱阳湖圩区水田面积减少了1.09万hm2,但复种指数增加了15.9%。本文利用时间窗口阈值法不需经过目视解译即可达到81.6%的精度,是一种有效的水稻多熟种植空间格局提取的方法,并且大大减少了所需的遥感影像。
全文:在耕地面积有限、粮食单产水平较高的地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复种指数,加大土地利用强度。鄱阳湖圩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是我国水稻多熟种植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弄清鄱阳湖圩区时间上与空间上的水稻多熟种植变化特征,为兼顾粮食安全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提供现实基础。本文利用较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Landsat-TM/ETM+),选择合适时间窗口,识别了2001年鄱阳湖圩区水稻多熟种植的空间格局,并利用K-means算法对解译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研究表明,2001年圩堤水田面积为34.54万hm2,其中单季稻13.02万hm2,双季稻21.52万hm2,分别占水田面积的37.7%与62.3%,复种指数为162.3%。对比分析2001年与2010年的多熟种植空间格局变化表明,2001-2010年鄱阳湖圩区水田面积减少了1.09万hm2,但复种指数增加了15.9%。本文利用时间窗口阈值法不需经过目视解译即可达到81.6%的精度,是一种有效的水稻多熟种植空间格局提取的方法,并且大大减少了所需的遥感影像。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湖泊水位变化影响的模拟
作者: 王鹏 赖格英 黄小兰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  水位变化  湿地自然保护区  EFDC模型 
描述:水位变化是影响湖泊水文过程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基于环境流体动力学(EFDC)模型构建了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与主湖区的二维模型,模拟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后对主湖区及湿地保护区水位变化节律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水利枢纽工程对湖泊水位的影响由北向南逐渐减小,水利枢纽工程提升了大湖北部水位,使南北水位差减小,将影响鄱阳湖枯水期的流速及自净能力.吴城和南矶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水位变化受水利枢纽工程的影响较小,吴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在水位低于13.8 m时与大湖脱离,不再受水利枢纽工程影响,但水利枢纽工程会影响蚌湖与大湖脱离时间;南矶自然保护区位于鄱阳湖南部,水位受水利枢纽工程影响很小.水利枢纽工程条件下,湖泊水位受人工控制,枯水年和平水年湖泊水位的变化基本一致;枯水年水利枢纽工程对湖泊水位的影响大于平水年,但对湖泊南部的水位变化影响仍然较小.模型模拟结果可以揭示在目前调度方案下,水利枢纽工程对湖泊水位变化节律的影响规律,为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全文:水位变化是影响湖泊水文过程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基于环境流体动力学(EFDC)模型构建了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与主湖区的二维模型,模拟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后对主湖区及湿地保护区水位变化节律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水利枢纽工程对湖泊水位的影响由北向南逐渐减小,水利枢纽工程提升了大湖北部水位,使南北水位差减小,将影响鄱阳湖枯水期的流速及自净能力.吴城和南矶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水位变化受水利枢纽工程的影响较小,吴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在水位低于13.8 m时与大湖脱离,不再受水利枢纽工程影响,但水利枢纽工程会影响蚌湖与大湖脱离时间;南矶自然保护区位于鄱阳湖南部,水位受水利枢纽工程影响很小.水利枢纽工程条件下,湖泊水位受人工控制,枯水年和平水年湖泊水位的变化基本一致;枯水年水利枢纽工程对湖泊水位的影响大于平水年,但对湖泊南部的水位变化影响仍然较小.模型模拟结果可以揭示在目前调度方案下,水利枢纽工程对湖泊水位变化节律的影响规律,为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鄱阳湖浅碟湖泊沉水植物冬芽的分布及对植食水鸟的食物贡献
作者: 张笑辰 秦海明 金斌松 陈家宽 吴建东 刘观华 马志军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浅碟湖泊  分布  鄱阳湖  食物  冬芽  沉水植物  植食性水鸟 
描述:沉水植物的冬芽是植食性水鸟在越冬期的重要食物。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极为重要的水鸟越冬地,了解沉水植物冬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越冬植食性水鸟的食物贡献可为水鸟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10月和2013年4月,采用样方法调查了鄱阳湖典型蝶形湖泊(沙湖)内沉水植物冬芽的种类、密度和空间分布。调查共记录到两种沉水植物冬芽,分别为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和罗氏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var.rosburghii)冬芽。10月份两种冬芽的密度分别为(9.53!1.73)个/m2和(25.78!3.97)个/m2,显著高于4月份的密度(2.52!0.91)个/m2和(4.76!1.17)个/m2(Z=3.712,P<0.01;Z=5.738,P<0.01);10月份两种植物冬芽的生物量(干重)分别为(3.07!0.65)g/m2和(5.43!0.75)g/m2,也显著高于4月份平均生物量(0.89!0.35)g/m2和(2.21!0.59)g/m2(Z=3.118,P<0.01;Z=3.821,P<0.01)。10月份罗氏轮叶黑藻冬芽密度显著高于刺苦草冬芽密度(Z=3.466,P<0.01),但4月份两种冬芽密度之间无显著差异(Z=1.677,P=0.09)。丰水期(4—9月)能形成冬芽的两种沉水植物的平均水深分别为(2.63!0.15)m和(2.61!0.12)m。沙湖冬季刺苦草冬芽和罗氏轮叶黑藻冬芽是植食性水鸟的重要食物。估计水鸟越冬期在沙湖摄取两种植物冬芽约1.04×108个,共1.9×104kg。
全文:沉水植物的冬芽是植食性水鸟在越冬期的重要食物。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极为重要的水鸟越冬地,了解沉水植物冬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越冬植食性水鸟的食物贡献可为水鸟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2年10月和2013年4月,采用样方法调查了鄱阳湖典型蝶形湖泊(沙湖)内沉水植物冬芽的种类、密度和空间分布。调查共记录到两种沉水植物冬芽,分别为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和罗氏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 var.rosburghii)冬芽。10月份两种冬芽的密度分别为(9.53!1.73)个/m2和(25.78!3.97)个/m2,显著高于4月份的密度(2.52!0.91)个/m2和(4.76!1.17)个/m2(Z=3.712,P<0.01;Z=5.738,P<0.01);10月份两种植物冬芽的生物量(干重)分别为(3.07!0.65)g/m2和(5.43!0.75)g/m2,也显著高于4月份平均生物量(0.89!0.35)g/m2和(2.21!0.59)g/m2(Z=3.118,P<0.01;Z=3.821,P<0.01)。10月份罗氏轮叶黑藻冬芽密度显著高于刺苦草冬芽密度(Z=3.466,P<0.01),但4月份两种冬芽密度之间无显著差异(Z=1.677,P=0.09)。丰水期(4—9月)能形成冬芽的两种沉水植物的平均水深分别为(2.63!0.15)m和(2.61!0.12)m。沙湖冬季刺苦草冬芽和罗氏轮叶黑藻冬芽是植食性水鸟的重要食物。估计水鸟越冬期在沙湖摄取两种植物冬芽约1.04×108个,共1.9×104kg。
基于遥感的鄱阳湖湖区蒸散特征及环境要素影响
作者: 赵晓松 刘元波 吴桂平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遥感反演  蒸散  鄱阳湖湖区  MODIS 
描述:蒸散是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湖区地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对了解鄱阳湖湖区水量平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MODIS数据,应用地面温度-植被指数三角关系法反演2000-2009年鄱阳湖湖区的实际蒸散量,分析湖区蒸散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气象因子对流域蒸散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09年鄱阳湖湖区年蒸散量在685~921 mm之间,平均年蒸散量为797 mm,最大蒸散量出现在2004年.2000-2009年多年平均水体蒸发量为1107 mm,高于湖区植被蒸散量(774 mm).湖区汇水区域中蒸散量占降水的平均比例为55%,是水量平衡的主要支出项,径流系数约为0.45.湖区蒸散主要受辐射和气温的影响,月蒸散量与气温呈显著的指数相关,2007年蒸散量对温度的关系最为敏感.降水量距平与蒸散量距平的关系除2007年呈显著负相关外,其他年份相关性不显著.鄱阳湖湿地蒸散与湖泊水域面积总体呈正相关,但在水文干旱严重的2006年,当水域面积<30%时,蒸散速率随水域面积增加而减小.
全文:蒸散是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湖区地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对了解鄱阳湖湖区水量平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MODIS数据,应用地面温度-植被指数三角关系法反演2000-2009年鄱阳湖湖区的实际蒸散量,分析湖区蒸散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气象因子对流域蒸散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09年鄱阳湖湖区年蒸散量在685~921 mm之间,平均年蒸散量为797 mm,最大蒸散量出现在2004年.2000-2009年多年平均水体蒸发量为1107 mm,高于湖区植被蒸散量(774 mm).湖区汇水区域中蒸散量占降水的平均比例为55%,是水量平衡的主要支出项,径流系数约为0.45.湖区蒸散主要受辐射和气温的影响,月蒸散量与气温呈显著的指数相关,2007年蒸散量对温度的关系最为敏感.降水量距平与蒸散量距平的关系除2007年呈显著负相关外,其他年份相关性不显著.鄱阳湖湿地蒸散与湖泊水域面积总体呈正相关,但在水文干旱严重的2006年,当水域面积<30%时,蒸散速率随水域面积增加而减小.
近50年鄱阳湖流域入湖总水量变化与旱涝急转规律分析
作者: 罗蔚 张翔 邓志民 肖洋  来源: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  趋势分析  鄱阳湖  入湖总水量  旱涝急转 
描述:指数分析了鄱阳湖4—7月的旱涝急转规律.研究表明,鄱阳湖年入湖总水量序列无明显趋势变化;小波分析和小波方差分析表明鄱阳湖年入湖总水量存在19年的主周期,且1—3月、4—6月、7—9月和10—12月不同
全文:指数分析了鄱阳湖4—7月的旱涝急转规律.研究表明,鄱阳湖年入湖总水量序列无明显趋势变化;小波分析和小波方差分析表明鄱阳湖年入湖总水量存在19年的主周期,且1—3月、4—6月、7—9月和10—12月不同
鄱阳湖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三维定量正演模拟
作者: 黄秀 刘可禹 邹才能 桂丽黎 袁选俊 秦雁群  来源: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维定量正演模拟  鄱阳湖  定量沉积学  数值模拟  浅水三角洲 
描述:以鄱阳湖现代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例,应用三维正演地层模拟软件Sedsim,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将湖盆底部地形、湖(海)平面变化、沉积物注入量及注入方式、气候、沉积物供给速率等动力要素结合在一起,对该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形成过程及1200年以来的演化进行定量正演模拟,并采用历史和野外数据对鄱阳湖现代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型进行约束和校正.模拟结果表明,鄱阳湖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发育是湖盆地形、湖平面变化、物源供给等多因素作用的综合结果.在该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由于水体较浅、沉积底形坡度平坦且基准面变化频繁,三角洲前缘发育的砂体基本上以席状砂为主,并主要分布于湖区敞流通道附近.湖平面之上的三角洲平原河道发育与改道的现象主要受湖平面变化速率的影响,即基准面缓慢上升期间和基准面快速下降期间,河道发育的现象较明显.该模拟结果不仅能够对大型浅水三角洲的内部特征及形成过程有着更直观的认识,而且也为今后研究不同地区相似的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形成过程提供了可借鉴的分析模型与理论依据.
全文:以鄱阳湖现代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例,应用三维正演地层模拟软件Sedsim,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将湖盆底部地形、湖(海)平面变化、沉积物注入量及注入方式、气候、沉积物供给速率等动力要素结合在一起,对该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形成过程及1200年以来的演化进行定量正演模拟,并采用历史和野外数据对鄱阳湖现代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型进行约束和校正.模拟结果表明,鄱阳湖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发育是湖盆地形、湖平面变化、物源供给等多因素作用的综合结果.在该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由于水体较浅、沉积底形坡度平坦且基准面变化频繁,三角洲前缘发育的砂体基本上以席状砂为主,并主要分布于湖区敞流通道附近.湖平面之上的三角洲平原河道发育与改道的现象主要受湖平面变化速率的影响,即基准面缓慢上升期间和基准面快速下降期间,河道发育的现象较明显.该模拟结果不仅能够对大型浅水三角洲的内部特征及形成过程有着更直观的认识,而且也为今后研究不同地区相似的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形成过程提供了可借鉴的分析模型与理论依据.
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植物根系生长对极端水情变化的响应
作者: 游海林 徐力刚 姜加虎 许加星 邓建明 王晓龙  来源:生态学杂志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典型植物  鄱阳湖  极端水情  洲滩湿地  根系 
描述:试验探讨长期淹水与旱化处理对3种植物根系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灰化薹草和虉草在长期淹水条件处理下主根长度、须根长度、主根重量以及须根重量均明显大于旱化处理;蓠蒿根系生长特征则显示了相反的趋势
全文:试验探讨长期淹水与旱化处理对3种植物根系生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灰化薹草和虉草在长期淹水条件处理下主根长度、须根长度、主根重量以及须根重量均明显大于旱化处理;蓠蒿根系生长特征则显示了相反的趋势
基于遥感的2000~2009年鄱阳湖流域蒸散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作者: 赵晓松 刘元波 吴桂平  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  遥感反演  蒸散  MODIS 
描述:了鄱阳湖流域2000~2009年的实际蒸散量,分析了流域蒸散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气象因子对流域蒸散的影响。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蒸散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蒸散较大的区域位于湖区水域和流域森林
全文:了鄱阳湖流域2000~2009年的实际蒸散量,分析了流域蒸散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气象因子对流域蒸散的影响。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蒸散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蒸散较大的区域位于湖区水域和流域森林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的鄱阳湖水系鲢增殖放流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 陈文静 张燕萍 段辛斌 徐先栋 汪澄强  来源: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增殖放流  种群遗传结构  线粒体DNA控制区  水产养殖 
描述:Tajima的D(0.70106,P=0.8240.10)和Fu的Fs(-1.007,P=0.410)。结果综合表明,鄱阳湖水系野生鲢群体与增殖放流群体可能未经历过近期的种群扩张事件。以上结果表明,赣江群体单倍
全文:Tajima的D(0.70106,P=0.8240.10)和Fu的Fs(-1.007,P=0.410)。结果综合表明,鄱阳湖水系野生鲢群体与增殖放流群体可能未经历过近期的种群扩张事件。以上结果表明,赣江群体单倍
Rss订阅